诗词与心灵:
周汝昌的“千秋一寸心”解读
看周汝昌老先生讲诗词,《千秋一寸心:周汝昌讲唐诗宋词》,总会想起在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他讲《红楼梦》的情景,那时他已经很老了,脸颊瘦的瘪下去,可是讲起红楼梦中人的那种情感太打动人了,他如此的珍爱其中每个可爱的生命。
他讲诗词也一样,不用术语、套话,以心感心。诗人的心,讲者的心,读者的心,“三心”的交感互通,构成了中华诗道的“千秋一寸心”。诗意是我们自古以来感受事物、情感的方式,并将这二者联通。第一次懂一首诗,是在行走了许多年,有一天在江边宿营,看江月慢慢升起,归鸟一声一声在水面回荡。
展开剩余62%“移舟泊烟渚,日暮客愁新;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”那位诗人和他的处境、感受与我合二为一,我静静坐在江边,感受到那非凡的喜悦和宁静。
本书中的诗词选择原则,就是他喜欢,不讲按时代、按名气,来选。他不。他觉得再著名的诗人好诗也不多,老先生并不解释,他只是把其中认为最精妙拿出来讲,讲别人讲不出来、看不到、看错了的部分,语气中经常倔强、自信的可爱。这是被中国古典文化陶冶出来的。对我麻烦在于,我得经常翻到前头,看那首诗词的内容。
老先生说欣赏这样的绝妙诗词中蕴含笔墨之妙、心性之美,需要天赋,要有文学素养的积累。这些年慢慢感受到,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,更重要的阅历的积累、沉淀,和静下来感受的心态。
“片云天共远,永夜月同孤”,
曾经怎样也读不懂它,后来有一天,我感受到老杜飘零沉痛。那时的自己,作为一个行人,已经在时间和空间上走出了很远。
——半落于广州
发布于:广东省万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